秋收冬藏,冬日宜修養(yǎng)身心,最從容的事莫過于約三五好友圍爐煮茶,談笑風生,喝上一口熱茶,滑過口腔,溫暖恬淡,口感舒適,回甘甜美,凜冬也別有一番風味。故而,冬日選擇煮茶的茶友越來越多,但一些關于煮老白茶的誤區(qū)也隨之而來。
誤區(qū)一:煮茶壺沒選對
市面上的煮茶壺眾多,常見鐵壺、銀壺、陶壺、玻璃壺、紫砂壺等。煮白茶的話,則首推玻璃壺。主要原因在于玻璃壺透明直觀,便于全程觀察湯色變化,判斷茶湯是否已經煮好。且玻璃的材質較為穩(wěn)定,不會影響茶葉本身的香氣滋味,而其它材質的茶壺則相反,極易影響茶葉香氣滋味。舉紫砂壺為例,其使用特殊泥料制成,表面具有小氣孔,這些氣孔便會吸附茶湯香氣,使茶湯的香氣減弱,茶湯的滋味也收到影響,變得單薄,喝起來不鮮美。
誤區(qū)二:白茶品類沒選對
適合煮著喝的白茶,對年份有一定的要求。通常情況下,建議茶友煮老白茶,而非新白茶。我們都知道,白茶工藝簡樸,不炒不揉不殺青,只經萎凋和干燥兩個步驟。在這樣極少人工干預的情況下,茶葉內保留了大量營養(yǎng)物質。新白茶陳化時間不足,茶葉內物質還處于一個較為活躍的狀態(tài),其中就包括了茶氨酸、茶多酚、咖啡堿等。若是將新白茶拿來煮茶,壺中的高溫環(huán)境,會讓苦澀物質大量釋放。煮出的茶湯顏色深黃濃綠,口感也又苦又澀,全無新白茶的清甜鮮爽,以及清雅的毫香和花香。故而,不提倡煮新白茶。陳化滿3年的白茶,就能稱為老白茶,也就可以將其煮飲。老白茶經過后期陳化,咖啡堿與茶多酚等苦澀物質含量逐漸減少,越來越擁有適合煮的特性。在煮茶的時候,只要投茶掌握得當,時間不要太久,就不會有明顯的苦澀味。
誤區(qū)三:白毫銀針和白牡丹不能煮?
煮茶都用貢眉、壽眉,幾乎沒有人煮白毫銀針和白牡丹,給不少新茶友造成老銀針、老牡丹不能煮著喝的思維,那是否老白茶中只有老貢眉、老壽眉能煮?事實并非如此,沒人煮老銀針,老牡丹,不是因為它們不能煮,而是市面上的老白茶大多是貢眉、壽眉,白毫銀針和白牡丹很少。貢眉、壽眉的產量大,不僅能夠應對大家日常品飲的需求,也有足夠的量可供長年儲存。白毫銀針和白牡丹當然能夠久存,但其產量低,且價格貴,存為老茶的量便不多。茶葉是消耗品,喝一泡少一泡,茶友日常喝老銀針、老牡丹時都是珍而重之,用蓋碗沖泡,一沖一沖地去喝,才更能感受到其中歲月的變遷。正是因為這個原因,很少見人煮白毫銀針。并不是老銀針不適合煮茶,而是沒得煮。
誤區(qū)四:干茶投進冷水煮
煮白茶時,水燒開后投茶還是燒開前投茶,這個問題很容易被我們所忽略。正確做法應該是,煮干茶時,先將純凈水燒開,再投茶,之后待水再次沸騰,立即關火。不必擔心茶湯滋味過淡,此時依靠余溫,白茶其實還在緩緩釋放所含物質。若是直接將干茶投入冷水中,茶葉與水長時間接觸,且壺中水溫不斷升高,茶葉內滋味物質會不斷釋放,容易造成茶湯滋味過濃、過苦。而若是煮的是葉底,則可以另當別論。沖泡過七八沖后的葉底,內質已得到大量釋放,再煮便不太容易苦澀,可直接冷水投茶,充分釋放白茶更深層的營養(yǎng)物質。
誤區(qū)五:茶水比例不正確
茶水比例,是煮制白茶時影響茶湯滋味的一大重要因素。茶多水少,茶湯滋味便會過濃,易產生苦澀之感;反之,茶少水多,煮出的茶湯滋味則過于寡淡,只大略覺得水中有點茶味罷了,壓根體現(xiàn)不出老茶的風味。最好的做法,就是控制好茶水比例,煮茶時茶葉和水的比例要適宜,時刻注意茶湯的平均。若是直接煮制未泡過的老白茶,一般是注入400毫升水,投入3左右克茶葉,等到茶煮了2次后,可再加入2克茶葉,如此可確保湯水滋味始終處于一個穩(wěn)定狀態(tài)。若是直接投入5克老白茶進行煮制,茶湯中咖啡堿、茶多酚濃度很容易偏高而導致茶湯苦澀。泡過4、5次后的老白茶,則可以全部倒入水中,注水量也以400毫升最好。這樣一來,煮出來的茶湯滋味也依舊是濃醇適中。
來源:白茶與健康,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